未來可期,我國AI人才培養體系逐步行成

近日,《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發布。《報告》從全球形勢、創新環境、科研突破、經濟發展、社會應用、人才支撐、區域格局等視角,對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整體情況進行系統性評價。


 


《報告》研究發現,我國人工智能論文質量逐步提升、產業化落地加快推進、多層次AI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等諸多亮點。但同時,我國的智能產業仍存在基礎層發展薄弱、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等短板。

 

我國人工智能論文質量逐步提升

 

《報告》顯示,我國論文發文量居全球第一,論文總被引次數、企業數量、投融資次數及金額居全球第二。2013-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AI)領域的論文文獻產出共304914篇,其中,我國發文74408篇,美國51766篇。中美兩國之間人工智能國際間科研論文合作規模最大,是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網絡的中心,中美兩國合作將深刻影響全球人工智能發展。

 

 中國AI論文發表情況

 

根據烏鎮智庫數據庫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全球共成立人工智能企業15916家,共發生了13331起投融資事件,投融資總額達784.8億美元,2018年企業融資金額再創新高。其中,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為3341家,位居全球第二。

 

我國人工智能論文質量近年來進步較快,近十年來論文引用指標呈持續上升趨勢。全球居前1%的人工智能高被引論文中,我國也已居全球第二。

 

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及應用催生的智能經濟,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智能芯片、人工智能軟件、智能硬件、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創業大量涌現,一批新產品、新產業取得突破式發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帶動了制造、物流、金融、零售一大批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形成溢出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智能企業加速發展,形成新型營銷、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模式,不斷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

 

同時,我國智能產業存在基礎層發展薄弱的問題,在共性技術平臺、芯片處理器等基礎層企業數量較少,發展相對薄弱;我國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仍有差距,校企合作論文比例較低,人工智能學術研究仍以高校為主,與企業的結合程度較弱。

 

多層次AI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

 

《報告》指出,我國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建設覆蓋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中小學、行業技能人才等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AI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國已有31所高校成立了AI學院,24所高校成立了AI研究院,75所高校自主設置了89個人工智能相關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得人工智能專業首批建設資格。

 

《報告》還指出,人工智能企業通過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成長;社會化教育機構與高校通過深度合作,共建專業學院,設立技術認證、專業培訓課程等多種形式,產教融合加速AI專業人才的培養;業界AI企業開放數據和技術資源,搭建起一批人才開放培養平臺,加快產業人才專業技能升級和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

 

社會服務領域落地場景豐富 區域發展格局形成

 

《報告》認為,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支撐目標之一,公共服務領域成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率先落地的最大應用場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目標,大量人工智能產品在政府服務、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醫療保健、教育教學等社會運行的多個領域得到深度應用。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廣泛應用,我國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社會運行更加安全高效,智能服務更加豐富多樣,人們享受高質量服務和便捷生活的智能化環境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服務領域的加快應用,一方面顯著提升人民福祉,也將有利于技術加快落地加速迭代。

 

各地人工智能發展特色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在全國3341家人工智能企業中,京津冀、江浙滬、粵港澳三大區域占據了全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的83%,融資次數的88%,總融資金額的95%,已成為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引擎。

 

《報告》指出,京津冀以北京為龍頭,重點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核心共性技術研發;長三角強強組合,人工智能產業的區域集聚效應開始初步顯現;粵港澳優勢互補,學科建設與技術創新能力同步提升;東三省和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打造行業優勢,初步形成了聚集區牽引又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

the end

評論(0)